10月下旬,一篇名為《南京家長已瘋》的網(wǎng)文,引爆網(wǎng)絡,中小學生減負問題,再度成為輿論熱點。
對此,教育部在回應中指出:減負不是讓學生沒有學習負擔。同時亮明態(tài)度:鼓勵學生認真學習、勤奮學習、刻苦學習,這是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;減負是要減去強化應試、機械刷題、超前超標培訓等造成的不必要、不合理的過重負擔。之后,隨著教育部門調低減負聲勢,朝野之間在短時間內,達成了一種默契,輿論場慢慢趨于平靜。
可是,在表面的和諧之下,在各方基于不同目的遷就妥協(xié)背后,依舊暗流涌動。社會各界對于減負問題,并沒形成真正共識,深層的分歧與矛盾依然存在。
何以至此?原因復雜。
折疊世界,減負沒有公約數(shù)
同是在10月份,幾乎與減負話題前后腳引爆的另一個熱點,是由企業(yè)家王石引發(fā)的。他在一次媒體訪談中的幾句話,被摘錄放到網(wǎng)上后,引發(fā)全網(wǎng)熱議。
王石在訪談中表示,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太急躁,沒想好自己的目標之前,應該先做公益或是探險,別老想著賺錢,別被一些東西困住。
王石這番話,網(wǎng)民整體態(tài)度是不買賬,認為他是“何不食肉糜”,站著說話不腰疼。基于對網(wǎng)媒標題黨風格的存疑,我把那個訪談完整看了一遍,發(fā)現(xiàn)在那段話之后,記者后續(xù)又跟進一句話:可能很多年輕人還沒有完成自我的積累,家庭條件也不夠富裕。這句話的潛臺詞,實際上代表了大多網(wǎng)民的不買賬態(tài)度:有錢,誰不會作?
訪談中,為了論證其觀點,王石還舉例說明。他說他朋友,華大基因汪健的女兒,高考前不想上大學,想登山,然后就去登山了。一年后想去讀書了,結果一考試就被杜克大學錄取了,畢業(yè)后應聘麥肯錫,面試官竟然也是登山愛好者,然后當時就被錄用了,因為面試官說:杜克大學畢業(yè)的人很多,能登雪山的有幾個?
就事論事,王石的觀點,在某個小范圍內,是成立的。我也相信,站在王石的角度,他的這一番表達是真誠的,至于我們所認為的,他話語中的矯情甚至虛偽,于他而言,其實是不存在的。因為,這和他現(xiàn)在所生活的小世界有關,和他所處的社會階層有關。
至于汪健的女兒應聘麥肯錫,我更多相信是因為她自身學業(yè)優(yōu)秀,才被錄用,而不是因為能登上雪山,畢竟,麥肯錫不是招聘登山運動員。
因為階層差異,王石的自以為是,在大多數(shù)網(wǎng)民那里,不可避免成了反諷的標靶,各種段子也應運而生。
透過王石的話語,我們看到的,是類似科幻小說《北京折疊》的真實鏡像,底層基于現(xiàn)實生活的困頓焦慮,在上流社會人士眼中,卻是另一種不可理解。
一如今年上半年,王思聰花千芳網(wǎng)絡對戰(zhàn),王思聰曾隨口飆出一句臟話:9102年了還有沒出過國的傻X?這句話背后,是他在下意識里認為,現(xiàn)今出國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。可是,他不知道,2019年的中國,14億人口當中,大概還有百分之七八十沒有出過國。
貧窮,會限制人的想象力,財富,同樣如此。
當下社會,階層分化正在形成。于王石他們而言,高爾夫,游艇,環(huán)球旅行,是日常生活,隨心所欲??墒?,對于普通民眾來說,雖然溫飽不愁,亦或小康中產(chǎn),可是,現(xiàn)實的壓力和未來的焦慮,總是如影隨形,讓你不敢有絲毫松懈。這一社會現(xiàn)狀,成因復雜,但是,任何試圖否認或掩飾這一現(xiàn)實問題的,都是掩耳盜鈴。
是故,在階層分化明顯的大背景下,任何一個社會問題,一旦置于公共輿論場,都會產(chǎn)生基于各自階層的本位主義解讀,甚至陷入到各說各話、雞同鴨講的困境之中。
具體到減負問題,更是如此。一些擁有較大話語權的專家學者,以及教育官員,這一二十年里,最大的心結心病就是減負,他們關于減負的車轱轆話說了一籮筐,擺事實講道理,前者苦口婆心,后者千方百計,可是,大多數(shù)家長的態(tài)度,就是三個字:不買賬。因為,對于大多中國家庭而言,天大地大,孩子最大,沒有什么比孩子的教育,孩子的前途命運,更讓家長牽腸掛肚了。
專家說的那些大道理,家長不是不懂,而孩子學習過程中的苦與累,他們更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中。
這個世界上,還有誰比父母更疼自己的孩子呢?他們何嘗不希望子女的童年少年,可以輕松快樂,可是,作為成年人,每天996奔波勞碌,或為稻粱謀的艱辛經(jīng)歷,使得他們篤信,在現(xiàn)行的高考制度之下,分數(shù)才是硬通貨。他們更多希望,孩子未來能有一份體面職業(yè),安身立命。
中國家長普遍存在的這份對孩子的未來預期,甚至焦慮,在一些專家學者眼中,是功利主義的,是應該被批判的??墒牵P者認為,它正是這個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中最值得珍惜的一部分。因為其深層邏輯,是一種巨大的責任感,正是這份責任感,使得普通民眾能夠為了下一代,任勞任怨,節(jié)衣縮食,供學供樓;使得那些國之脊梁能夠為了民族未來,拋頭顱灑熱血,干驚天動地事,做隱姓埋名人。
或許,等中國步入發(fā)達經(jīng)濟體,社會高福利,階層差距縮小,任何職業(yè)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品質,都大致相當,如北歐四國,那時,無須專家官員叨叨,很多家長也會自覺的讓孩子快樂學習。抑或,等中華民族實現(xiàn)偉大復興,開萬世太平,高枕無憂,那時候的孩子們,自然可以自由自在的學習生活。
可是,現(xiàn)在,恐怕不行。
值得商榷的邏輯原點
教育部門自上而下推動學生減負,其初衷良好,毋庸置疑??墒?,為何有那么多家長不買賬,甚至在個別地方,還形成了社會情緒激烈對立的局面?
這其中,當然有社會認識層面的偏差,可是,筆者認為,教育部門自身的減負邏輯,也需進行全面的檢視與反思。
中國基礎教育的一輪輪減負,其邏輯原點,主要是三個方面:
其一,學習負擔太重,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;
其二,高強度學習,容易扼殺學習興趣和熱情,長遠看,還會影響國家創(chuàng)新力的發(fā)展;
其三,國內大學學位總量是個定數(shù),高考屬于零和博弈,學生學習再緊再累,不過是河北多考幾個清華北大一本二本,或者江蘇、山東多考幾個的問題,所以,學生為了多考幾分,三更燈火五更雞,沒有必要。
客觀說,這三點,不無道理??墒?,如果細細探究一番,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事實并非完全如此,邏輯不能完全自洽。
關于第一點
處于長身體關鍵期的青少年,成年累月埋頭苦學,身體健康自然會受一定影響,最明顯的,是近視問題。當然,如今學生近視率增加,學業(yè)負擔只是誘因之一,影響更大的,還有智能手機、pad等電子產(chǎn)品的過度使用,網(wǎng)絡游戲的沉迷,以及戶外運動缺乏。
為給學生減負,有的地方教育部門出臺了一些非常具體的條文,比如,規(guī)定學生晚九點或十點做不完作業(yè)的,家長可以簽字確認,拒絕完成剩余作業(yè),等等。
這些規(guī)定,雖然用心良苦,但是收效甚微,因為,孩子的身心健康與學習成績,孰輕孰重,家長比老師更拎得清。熬夜傷身,盡人皆知。媒體上報道的青少年熬夜猝死的案例,多是通宵上網(wǎng)打游戲所致,可曾有學生因為學習勞累過度出事?寄宿制學校,大都有嚴格科學的作息時間;走讀生在家中,大多家長也自會調節(jié)干預,不會讓孩子熬到精疲力盡,難以為繼。
作為基層教育工作者,筆者相信,在認識層面,絕大多數(shù)學校對于學生的健康問題,是較為重視的,可以說,主觀上,沒有幾個校長老師,會愚昧到以犧牲孩子的身體健康為代價,來實現(xiàn)學習成績的提升。
當然,在具體落實層面,學校之間參差不齊,國家課程大綱等文件規(guī)定的體育課、室外活動、學生作息時間等,有些學校存在執(zhí)行不到位、打折扣現(xiàn)象,導致學生室外活動少、運動量不夠、睡眠不足等問題。這,大都是學校管理者理念出現(xiàn)偏差,短視或惰政所致。
不過,這些問題,完全可以通過有效的制度建設,予以調節(jié)改善。譬如,通過構建高效課堂,提倡有效學習,向課堂教學要質量,以減少學生的低效學習時間等,而不是因噎廢食,一刀切式減負。
關于第二點
興趣是最好的老師,千真萬確。
可是,我們必須明白,人性貪圖安逸,而學習,自古以來就是個苦差事,是反人性的逆向做功,沒有幾人天生喜歡寒窗苦讀,所以,古今中外,才有那么多勸學格言,甚至到頭懸梁錐刺股的嚴重程度。
學習實苦,而學校和老師,要做的,更多是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知識增長的快樂,從而愛上學習,享受學習。
不過,即便如此,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,還是要保護性使用,不能過度透支,這個道理,教育工作者是懂的。
只是,一般情況下,由于青少年心智發(fā)育尚不成熟,自控力較弱,除了極少數(shù)孩子在某些方面富有天分,很容易被 get 到興趣點之外,大多數(shù)孩子如果沒有家庭熏陶、老師管束,單靠自律,學習興趣很難持久。
客觀看,學業(yè)負擔過重,會抑制孩子的學習興趣,是有一定道理的,但是,將之上升到影響國家創(chuàng)新力的發(fā)展,多少有些夸張了。
關于教育和創(chuàng)新的關系問題,筆者將另文闡述,在此,需要表達一點,任何創(chuàng)新,僅僅憑興趣憑熱情,乃至憑天分,是遠遠不夠的,萬丈高樓平地起,沒有扎實的學業(yè)基礎知識功底,奢談創(chuàng)新形同空中樓閣。
舉個簡單例子,如馬龍、許昕、樊振東這些國乒名將,在賽場上之所以能打出一些令人嘆為觀止的高質量球,背后,是臺下十年功的高強度訓練,有些動作要重復幾十萬遍,才能形成肌肉記憶,才能在高強度對抗中自然反應,劍及履及。沒有千錘百煉的基本功,怎能有賽場上的隨機應變,行云流水?沒有基礎知識的融會貫通,又怎會有苦思冥想后的茅塞頓開,靈光一閃?
一個有趣的邏輯悖論是,如果說在基礎教育階段,因為學業(yè)負擔重,會影響到學生學習興趣,走低壓力、低競爭的所謂快樂教育模式,學生就會產(chǎn)生濃厚學習興趣的話,那么,為何很多大學生,在寬松的大學校園里,反而天天哈大酒、打游戲、談戀愛,享受生活的興趣遠遠大于學習呢?這種現(xiàn)象,連《人民日報》、共青團中央都看不下去了,在各自公號上推送過一篇網(wǎng)文,題目簡單粗暴,《沉睡中的大學生:你不失業(yè),天理難容》,文章第一段如是說:上課時,清醒沒有發(fā)呆的多,發(fā)呆沒有睡覺的多,睡覺沒有玩手機的多;下課時,自修沒有吃零食多,吃零食沒有看連續(xù)劇多,看連續(xù)劇沒有游戲多。
為此,教育部于今年10月份,專門出臺了《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(yǎng)質量的意見》一文,目的就是強力糾偏,激勵大學生刻苦學習。
沒有父母監(jiān)督,缺乏嚴格管理,已經(jīng)長大成人的大學生尚且缺乏自制力,貪圖安逸享樂,指望正處于好動貪玩年齡段的中小學生,能夠憑興趣自律學習?有些想當然了。
關于第三點
有些學者、官員,認為國內大學學位總量是個定數(shù),基于零和思維,提倡讓孩子學習輕松。乍看,有些道理,可是往深里想,似乎不是那么回事。
因為,全球化時代,教育資源也是全球配置。國內學習壓力適當大一些,高考競爭激烈一些,其溢出效應,就是促使一部分經(jīng)濟條件較好,認同國外教育理念,或者不想讓孩子在學習上吃太多苦的家庭,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,爾后考取國外大學?,F(xiàn)在很多在高中、甚至初中階段就到國外讀書的孩子,大都是這兩種情況。
教育是一種資源,尤其優(yōu)質高等教育,更是具有一定稀缺性,否則,美國也不會在貿易戰(zhàn)中,收緊中國學生留學通道。因此,我們要用全球視野看待教育資源的配置問題,而不是局限于國內的教育資源供給。
一如手機,國內市場已經(jīng)基本飽和,競爭激烈,一片紅海,于是,國產(chǎn)手機紛紛出走國外,華為搶灘歐美,小米進攻東南亞,傳音占領非洲市場。幾年下來,除了蘋果、三星之外,全球手機市場份額,被中國手機廠商拿下半壁江山。
教育也是如此。國內競爭激烈,一部分中國學生去爭取國外高等教育資源,他們本來在國內可能占用的大學學位,就騰了出來,留給了那些家庭條件一般但更能吃苦的孩子,尤其是農(nóng)村學生,也能獲得更多人生進階的機會。
試想,如果未來有更多中國學子走出國門,獲取全球更多優(yōu)質高等教育資源,那么,持續(xù)幾十年后,全球產(chǎn)業(yè)鏈中的工程師,工商業(yè)的高層管理者,有更多中國人,何樂而不為?
減負,須以質量為錨
當下,朝野之間,關于減負問題,有一點是認識一致的,那就是,減負不能只做減法,需要有增有減,而增和減,都必須以教育教學質量為錨。唯有如此,圍繞減負問題博弈的多方力量,家庭、學校等,才能逐步達成共識,鈍化矛盾。
家庭層面
作為父母,望子成龍是正常心理,可是,也要明白一點,因為遺傳等因素,不同孩子的智商天賦,是有差異的,父母對孩子要有正確清醒的認識判斷,了解其天花板,避免好高騖遠。所謂每個孩子都有無限潛能,只是一種美好期待而已。
在學業(yè)成績方面,每個孩子基于各自天賦,都會有一個大致對應的震蕩區(qū)間,大多數(shù)孩子很難突破區(qū)間上限。
總有極少數(shù)孩子天賦極高,他只要保持正常學習狀態(tài),不需要校外補課,不需要重復刷題,就能輕松考上清華北大;而有的孩子,則處于臨界狀態(tài),有一定潛力可挖,學習努力一些,考試時發(fā)揮好一些,也能考上清華北大,稍微松懈一些,就是其它985或211高校。
還有的孩子,再拼命再刻苦,也絕無可能考上清華北大,甚至考個本一,都有難度。人生而平等,是社會權利平等,不是智商平等,不是財富平等。
其實,自家孩子,打小學到高中,一路學下來,真實水平如何,大多家長是有了解的,不切實際的過高期待,結果就是揠苗助長。
在孩子學習過程中,需要給予一定壓力和管束,促使 TA 把最大潛力發(fā)揮出來,但是,也要大致清楚其天賦上限,以及所能承受的壓力閾值,避免過猶不及,最后給孩子身心帶來較大傷害,得不償失。
另外,家長還需明白一點,除非未來從事科學研究,對于大多數(shù)職業(yè)而言,高等教育除了知識儲備之外,就是拿到一張入場券而已。
一旦踏入社會,進入某個單位,最終發(fā)展如何,智力不是決定因素,985還是211,也沒那么重要,而業(yè)務水平,敬業(yè)精神,為人處世,以及持續(xù)學習能力,這些非智力因素,反而會起到更大作用。
所以,在基礎教育階段,家長一方面要督促孩子刻苦學習,另一方面,更要言傳身教,培養(yǎng)其良好的品格修養(yǎng)。因為,再怎么努力,也終歸會有一些孩子上不了大學,而人生是一場長跑,天道酬勤,只要堅持努力,不論在哪個崗位,哪個層級,終會脫穎而出。
學校層面
在減負問題上,對于學校來說,最關鍵的就是抓好教育教學質量。這些年來,在所謂素質教育的理念指引下,在盲目跟風的減負大潮中,很多學校對于教學質量,采取了無為而治的方式,其結果,就是學校輕松,家長遭罪。只要不是睜眼瞎,或者裝糊涂,對于校內減負、校外增負,校內放羊、校外廝殺之中國教育怪現(xiàn)象,都會不勝唏噓,大多家長更是有苦難言。
公立學校的師資力量,整體上一定強于社會培訓機構。學校只要管理嚴格,校內質量抓起來,就既能緩解家長的恐慌情緒,又能減輕家庭的教育支出。
去年11月5日的《揚子晚報》,以《引導埋頭刷題的孩子抬頭看世界》為標題,報道了南通海安高級中學的情況。文中,校長呂健有這樣一段表述:海安中學方圓幾公里內沒有培訓機構,海安中學沒有一個孩子會去課外輔導機構補課,放學后家長們不用帶著孩子到處跑,到處補習。
呂校長這番底氣十足的話語背后,是海安中學稱雄江蘇的一流教學質量,這在當下的教育氛圍中,難能可貴。須知,在中國大大小小的城市中,培訓機構和公立學校的伴生關系,已是普遍現(xiàn)象。而海安中學,則是一個異數(shù),可謂善莫大焉。
減負問題所招致的各種爭議,本質上,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(fā)展之間的矛盾,在教育領域的外化所致。
這一矛盾,以及由此引發(fā)的社會焦慮,在未來幾十年內,大概率將持續(xù)下去,短期內,縱使雷霆手段,也只能治標,難以治本。
或許,這也是一種成長的煩惱,于這個民族而言?!。▉碓矗褐袊逃诰€)